网站地图
开拓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⑫ | 安徽储能迅猛崛起!
3 来源: 2024-06-21 09:40
广州光伏展-世界太阳能光伏暨储能产业博览会
时间:2024-08-08~08-10
距离开展41

图片

中国储能网讯:

近日,2024年一季度各省市GDP数据的公布,最让人瞩目的要属安徽的崛起,这个曾经并不出众的中部省份,如今却以惊人的速度冲入一季度GDP榜单前十。

万丈高楼平地起,经济发展要实现突破,靠什么?

安徽的回答是:创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给予中部省份快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机遇。因此,安徽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密码。而在国内新能源版图上,已经占据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地的安徽,又将在储能赛道上有何布局?

图注:“第十一期全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专家组来到安徽省工信厅

5月24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和中国储能网联合组织的“第十一期全国储能产业巡回走访调研”专家组一行17人走进安徽省工信厅。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姚凯、电子信息处处长蒋晨捷等负责人接待了调研团一行。

图注: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姚凯欢迎专家组的到访

政府有为

自202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出到2025年实现装机规模30GW以上,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支持体系初步构建。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各地方省市也紧随脚步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安徽自然也不例外。

图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阐述走访目的

2023年9月,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新型储能领域重点开展多元化电极材料、高储能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等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发,加强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技术攻关,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储能、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突破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协同控制、储能电池热管理与热失控阻隔、储能电池循环寿命预测等系统集成与安全技术。

图注:调研专家组积极发言交流

为了落实指导意见,安徽省工信厅制定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在内的多项政策。其中包括:

1,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提升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强链补链延链、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每年遴选20个左右创新研发项目,省级按项目研发和设备投入最高15%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上年度新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上年度新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等,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对上年度新认定的省级创新平台,省按照规定统筹给予科技项目等支持,对特别重大的平台按规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

鼓励各市对辖区内新认定的省级创新平台予以激励。(责任单位:各市人民政府)

3,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建研发实验线。对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关键领域上年度已建成且正常运行的先进产品小试线、中试线,按照关键研发设备实际购置额最高20%予以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4,支持重大创新成果突破。对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企业在省内研发并实现量产的产品,关键指标经国际知名第三方机构测试认证和国家级行业协会认可,刷新世界纪录的,给予企业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每年不超过400万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5,支持在皖设立企业研发总部。在皖设立研发总部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企业,自其注册成立之日起三年内获得的提升创新能力相关政策支持,奖励资金最高上浮20%。(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而上述这些,还仅仅只是安徽省工信厅发布的部分新型储能相关政策,安徽对新型储能扶持力度之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企业有感

据安徽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规模方面,2023年,安徽省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储能电池(含储能型锂电池、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等)环节323.3亿元、储能系统环节204.7亿元,两者占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收比重达65.9%,其他环节实现营收273亿元。

应用规模方面。2023年,全省新增新型储能装机137万千瓦,同比增长超6倍;全省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78万千瓦,增长334%,从2022年底全国第9位提升至第7位。

产业链条方面。目前,安徽全省已初步形成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芯、BMS、EMS、PCS、储能系统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探索布局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能等新技术方向。

2023年,安徽全省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储能锂电池和储能系统产量分别为13.2万吨、8.5万吨、19.1亿平方米、12.5万吨、11.3GWh和18GWh,分别同比增长43.5%、60.4%、809.5%、16.8%、54.8%和69.8%。其中,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和储能锂电池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2%、5.2%、12.7%、12.5%和6.1%。

创新能力方面。目前,安徽省新型储能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锂电池及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轩高科)、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

此外,截至2023年底,安徽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达199家,其中规上企业128家。现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2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家,主要集中在集流体、隔膜、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安徽省储能龙头企业大都成绩斐然。其中,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出货量蝉联全国第一;国轩高科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居全球第7位,比2022年上升1位;蚌埠壹石通电池涂覆材料——勃姆石全球市占率超过50%,国内市占率超过80%;滁州力神48GWh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滁州天合储能12GWh储能电池项目、滁州昆宇新能源10GWh电化学储能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2023年均已实现投产。

结束语:

当下的安徽,正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光伏与储能,他们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科创+产业”。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安徽正在加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了一个“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的创新生态。

正如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安徽有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创新环境优势,特别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到这里来投资信心倍增。” 随着更多储能项目的落地实施与产业链的健全完善,安徽在储能赛道的未来表现更加值得期待。

本期调研获得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欣旺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江苏欧科储能温控科技有限公司、三花新能源热管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力支持!

投稿联系

电话:

19519950417(同微信)

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四川大厦东塔楼13层

官网:

投稿邮箱:

展位咨询
*企业
*姓名
*电话
邮箱
相关展会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查看更多>

展位咨询:马经理 19519970814

观众咨询:赵经理 15275118293

展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