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25年,不同光伏电池组件技术的纷争依然如火如荼,每家企业都认为自己的技术更符合市场需求,应该成为更多电力投资集团的首选。特别是农历新年后第一标——大唐集团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项目,吸引了许多光伏从业者的关注。
近日,大唐发布中标结果,晶科、、爱旭等数家企业入围。值得一提的是,与之前华能集团、中核汇能类似,本次招标再度将、、BC分成3个不同标段,分别投标,而不是将所有n型组件混在一个标段拼价格。如此一来,不仅更多、更高效电池组件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对相关企业而言也更加公平合理,更有利于推动新技术和产品大规模应用,得到了众多光伏从业者的认同。
从中标企业的情况看,普遍都是各技术路线的佼佼者,虽然不是各标段的最低价,但他们在组件出货量榜单中基本都排名靠前。当然,不同企业的“武器”不尽相同,在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各有所长。
接下来,我们将从价格、技术、产品等维度,做一次深度剖析。
从大唐集团发布的中标人(含备选中标人)情况看:
TOPCon组件平均中标价0.6989元/W
HJT组件平均中标价0.7175元/W
BC组件平均中标价0.7475元/W
总体看,HJT组件、BC组件的价格都略高于TOPCon,但HJT与TOPCon的平均价差只有不到2分/W,明显低于BC产品。
对此,分析师认为,经过时间的沉淀,HJT在保持效率优势的同时,价格有明显回落,与TOPCon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特别是华晟这样的HJT龙头,报价与TOPCon龙头的价差只有0.25分/W,几乎实现平价。分析师表示,“此前HJT组件价格较高,主要是相关产能多为近年新投项目,设备折旧成本偏高,有些制造基地还背负着配套压力,并没有以100%实力参与市场竞争。随着这部分成本析出,叠加龙头企业规模效应,HJT的后续潜力将充分释放。”
同时指出,在今年430、531两个“抢装潮”结束后,组件的新一轮市场化竞争才真正开始,预计下半年HJT与TOPCon的价差将进一步缩小,并保持在2分/W以内。“我们知道,TOPCon产能早已超出市场需求,之前的内部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多家企业在低于成本线供货,经营压力较大,后续市场空间有限。从这个角度看,HJT和BC还有一定潜力,可以更加灵活地参与市场竞争。”
就上述观点,我们也与多家企业销售、市场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有相关人员表示,大型央国企招标中的价格可以作为参考,但实际供货时,都会根据第三方平台报价进行调整。考虑到此前HJT组件成交样本量不足,可能导致部分第三方平台调价滞后,公开发布的价格偏高。“实际上,HJT产品并不贵,特别是单一赛道的龙头企业,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工艺、技术更加成熟,成本较为合理,叠加产品的优异特性,将带来更为可观的投资回报。”
对此,华晟新能源相关负责人给出积极回应。“华晟已拥有异质结领域50%以上有效产能,2024年当年出货量超6GW,累计超11GW。公司创新采用光转膜与丁基胶封装技术方案,使组件产品在抗紫外线和防水汽性能方面表现优异,30年功率衰减控制在9.7%以内,显著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在HJT技术领域,华晟新能源通过持续聚焦专业发展,已在产能规模、市场表现、产品品质与可靠性等方面建立起显著优势,这些成绩也获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认可与支持。”
对于不同技术的组件发电能力、产品可靠性,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许多检测机构的相关“实证基地发电量数据”新闻层出不穷,每种技术都能找到自己单瓦发电量最高的支撑依据,更让人不知所措。
对于这种“数据、结论打架”的现象,有行业专家直言,并非所有项目都可以用作实证比对。发电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产品迭代、制造商工艺水平、样本数量、测试周期,都会影响发电量数据。在安装应用方面,倾角、线缆长度、光照条件、遮挡情况、清洁频率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看采样方式是否合理,是直流端采样还是交流端采样?是IV测试仪采集数据还是逆变器采集数据?实际中,很难做到完全控制变量,也会导致各种“定制化实证”泛滥,参考价值有限。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跳出数据本身,特别是屏蔽那些被筛选后的小型实证项目的发电量数据和结论,看背后的逻辑。
光伏是什么?是能源,是电力,也是投资。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考虑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是面积有限的斜屋顶,组件紧贴屋顶安装,所有发电量全部自用仍嫌不足,那自然要容忍一定高价,选用效率最高的产品。但如果是沙戈荒大基地,或者存在水面、积雪等场景,就需要考虑背面发电,以及系统价格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全球最大的实证平台——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给出的报告。从黑龙江大庆、四川甘孜两个实证基地2022年1月-2024年6月长期数据看,雪地、冰面、草地、非连续性水面的背面辐照占比较高,普遍高于13%,完全覆盖雪地的背面辐照占比可以达到50-60%,薄雪地的背面辐照占比25-30%,枯草地的背面辐照占比也有20-23%。毋庸置疑,对大型集中式电站项目,组件双面率、背面辐照和发电量都是必须参考的因素,绝不能只看正面效率和功率就轻易得出结论,很可能给行业带来误导。
谁是光伏行业真正的技术领跑者?从实际应用和发电效果看,HJT产品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转换效率方面,HJT量产供货的组件效率普遍在22.8%以上,标准版型(2382*1134mm)功率超过615W,至于华晟这样的龙头企业,其“珠峰”系列组件结合矩形硅片电池技术、0BB技术和微晶工艺,最高效率可达23.51%,标准版型功率超过635W,“喜马拉雅”系列G12大版型功率可实现750W+,双面率更是高达95%,“在沙戈荒场景中,温度更高、地表反射率更高,都会将HJT组件的优势放大。根据测算,在沙漠场景,HJT组件的首年发电小时数比BC高33小时,叠加双面率等优势,可以对太阳光进行充分的利用,25年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增益更为可观,这份价值是非常难得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HJT领域从未发生过TOPCon、BC类似的“专利大战”,相关企业团结一致,拒绝内耗,更不会把专利当成限制技术发展的工具。近日召开的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760W+俱乐部第十次圆桌会上,轮值主席、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兼CEO徐晓华表示:HJT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不仅承载着中国光伏“换道超车”的使命,更因其专利无风险特性,成为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当全球光伏产业陷入专利混战之际,HJT以100%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为中国企业规避了专利风险,这正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技术方舟”。
尽管一些观点认为,2025年光伏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能放缓,但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还是电力需求,都保持上升趋势,光伏行业的未来依然明确。根据标普全球发布的报告,2025年,清洁能源技术投资将首次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成为能源行业的焦点,其中,太阳能光伏将占清洁能源技术投资的一半、装机的2/3。分析师预测,今年的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可能达到620GW,海外市场占比将逐年提升,特别是欧洲、美国、印度、日本等市场在2025年对光伏仍有较高需求。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更为积极。分析师表示,预计2025年全球GW级市场的数量将增加到40个,超过2024年(36个),全年新增装机规模(直流侧)有望达到698GW。
从技术和市场角度看,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下,迎着当前全球政策、市场机遇、以及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考量,HJT组件的市场份额和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成为光伏组件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平台对文中观点不持任何态度,文章原创或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发表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内容有不实或者侵权,请马上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