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储能是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基础,是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为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预示着一个新兴产业的奋进与崛起。
《实施方案》重点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创新示范、优化新型储能发展布局的重要依据,为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方案》总结储能产业取得了“技术水平和装机规模稳步提升,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初步建立”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同时也指出,“十四五”是新型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型储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例如,加强新型储能发展与电力系统、新能源等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出台长期性、稳定性的激励政策,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促进市场化发展,加强储能项目建设规范引导和技术要求,加强新型储能安全管理,提高储能安全性与质量管控水平等短板和弱项,更需要在未来五年补齐短板,奋力突破。
随着储电、储氢、 储热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融合发展,新型储能将成为电、热、气等多能源子系统耦合转换的枢纽,大幅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综合运行效率。对比“十三五”相关文件,《实施方案》扩大了新型储能的发展内涵,创新性地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积极开创技术、市场、政策多轮驱动的良好局面,更好地赋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能源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回顾“十三五”,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33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一。
总体来看,储能产业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但离商业化运营仍面临众多困难,电化学储能安全性、商业模式尚处于探索和示范阶段等。因此,《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梯级电站储能、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这些重点目标从总体规模、成本、技术以及发展方向角度出发,从弥补现状短板、满足未来潜在需求角度,阐述了行业“十四五”时期应聚焦的工程化应用、产品开发重点和创新方向。
在构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体系面,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与新型储能技术等融合推进,我国新型储能集成化技术探索面临全面升级。但当前,我国智能化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应用要求,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特别是高安全、低成本的技术应用有待挖潜。因此,《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储能技术创新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谋划,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新型储能短板技术攻关,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支持产学研用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方案》所列的创新体系是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能力角度出发,聚焦发挥储能关键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储能电站运行的支撑作用,指引行业增强新型储能技术的安全和系统协同控制能力,满足行业当前和潜在的高安全、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
在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 《实施方案》将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应用由成本、技术、市场、管理等多项因素综合决定,是一个不断探索、调整、完善的过程。契合电力系统运行需求、找准功能定位,对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总体来看,新型储能发挥的作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规划建设、调度运行、电力市场、安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瓶颈。因此,《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着力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实现用户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实施方案》提出要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以稳步推进、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聚焦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类应用场景,遴选一批新型储能示范试点项目,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结合试点示范项目,深化不同应用场景下储能装备、系统集成、规划设计、调度运行、安全防护、测试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发展,四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
在发挥产业生态聚合力量、协同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方面,近年来,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储能供应链体系,储能设备生产制造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局面初步形成。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实现了新的突破。但总体来看,信息通信技术与生产环节的融合应用程度还不够,尚需相关主体在技术攻关、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强协作。因此,《实施方案》要求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骨干企业,完善储能应用产业生态,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一是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包括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在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服务研发中形成合力,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储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着力培育和打造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步伐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一是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新型储能以独立电站、储能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辅助服务,因地制宜完善“按效果付费”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二是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四是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鼓励用戸采用储能技术减少接入电力系统的增容投资,发挥储能在减少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积极作用。五是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鼓励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的聚合利用,参与需求侧响应,创新源荷双向互动模式。鼓励发电企业、独立储能运营商联合投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协调运营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建设新型储能公平保障机制。
在加强政策保障机制建设,推进国际合作方面,在政策机制上,《实施方案》要求一是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电化学储能模组/系统安全设计和评测、电站安全管理和消防灭火等相关标准,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应急管理等标准,研究制定规模化储能集群智慧调控和分布式储能聚合调控的相关标准,提高储能运行效率和系统价值。二是完善支持政策,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对新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并网调度、运行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财政、税收、土地等支持政策力度。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储能发展基金,健全社会资本融资手段。三是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推动健全新型储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针对新型储能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加强项目准入、生产与质量控制、设计咨询、施工验收、并网调度、运行维护、退役管理、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置等环节安全管控和监督,筑牢安全底线。
在国际合作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政府间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作用,强化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搭建新型储能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与重点国家新型储能领域合作;同时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推动国内领先储能技术、标准、装备“走出去”。
当下,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一环,全球储能产业也在为加速脱碳而努力。实现碳中和,不再是某家企业的小目标,而是全球能源企业、全球储能产业链共同的大远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已经在储能产业达成共识。
在全球储能产业发展赛道上,“中国创新”所彰显的活力,“中国制造”所积累的优势,正源源不断地共享到全球。
当前,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储能产业链、供应链上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更多优秀的中国储能供应商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并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与重构中塑造了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以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亿纬锂能、科陆、海博思创、智光储能、派能科技、科华数据、南都电源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中国储能产品供应商脱颖而出。凭借完整的研发、制造体系,以及对电芯、系统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突破,他们正逐步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产品供应商。
置身于全球经济变革与新一轮高质量对外开放的中国储能产业,有信心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在全球储能产业发挥更突出的创新和引领作用,也有底气看到更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本土企业活跃在全球化舞台。与此同时,我们仍要冷静地审视自身的不足,国内储能产品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依然迫在眉睫,坚持创新,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和发展韧性,是对中国储能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
目前在国际上,也没有储能产业规划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并积极引领。中国凭借在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创新潜力和优势,中国储能技术也将为全球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
为此,我们要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揭榜挂帅,实现储能核心技术攻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中国动能”。(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